紀錄:
民以食為天,不同時代、不同國籍的人,都嚮往美食,而飲食文化也很大程度上會隨社會的轉遷而改變。中國菜餚、意大利餐、日本料理,大家都常常接觸到,但有沒有聽過佛教料理、基督教料理﹖
而除了宗教會影響飲食文化外,工業革命如何影響料理的發展﹖
為何法國菜會成為歐洲的高級料理標誌﹖
英國國力的提升,如何改變全球的飲食文化﹖
西力東漸對亞洲有何影響﹖
料理之道一書正正可以詳細解答很多鮮為人知的料理故事,令大家在品嚐美食之時,也能一探佳餚背後的小秘密。
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一定品嚐過香港的特色飲品 — 涼茶。涼茶為華人普遍的保健特飲。其起源與華南一帶的氣候、華人風俗習慣及香港的醫療系統有密切的關係。
說到涼茶店的傳統銷售方式,大銅壺是常見標記,前舖常設有一碗碗裝有蓋的涼茶,如二十四味、夏枯草、五花茶……。長久以來,這些涼茶的象徵符號一直被沿用至今,成為涼茶文化的特點之一。許多香港的涼茶事業都是家族生意,創辦人創立自己的家族配方,並將其涼茶事業以一代傳代方式繼承下去。配方的內容往往是保密的。
然而,涼茶的發展一直延續到 70 年代起便開始有息微的趨勢,西醫普及化是涼茶息微的其中一個因素。現代涼茶店常為了生存,兼賣其他的食物,例如和涼茶有相近功能的草本健康 飲品(甘蔗水、野葛水、夏格草、銀菊露等) 、甜品 (芒果西米露)、生魚野葛湯、茶葉蛋等。一些涼茶企業同時亦推出包裝式的涼茶飲料、沖劑,分別銷售於涼茶店及其他超級市場和便利店,以開拓更廣的營銷市場。
而這本書將詳細介紹香港涼茶的歷史與源流、涼茶與醫藥保健的關係、涼茶及其原料的種類與應用、從生草藥到供應鏈、本地涼茶的發展,以至分析涼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及情況。
歷史教科書一向較重視治亂興衰,歷史人物的功過。但,真正的歷史,不應只是集中個別的人與事,應更立體及全方位,以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為視點,由下而上去了解某國、某時的歷史。
這本書吸引之處,是會讓我們透過平民的日常飲食及娯樂,去認識歐洲中古時間的生活。
此外,此書也會深入探討不同古老民族的迷信習俗及宗教信仰,如馬雅人的祭祀儀式及木乃伊如何令法老復活等。
希望同學在閱讀此書後,能認識歷史書中不為人知的各國歷史"小事",由小事看"大事"。
感恩的心是支持我們走人生路的關鍵,亦助大家提升抗逆力。中文前校長沈祖堯教授的《灌溉心靈的半杯水》,就可以讓大家明白感恩、半杯水的意義。或許大家會問:「半杯水有何特別意思?」但只要細閱書中的不同故事,大家便可以知道箇中玄機。
這本書共記載了四十三個不同的事例,每個故事都道出了他們如何面對困難,然後在跨過挫折後的心態。每個故事都能帶出背後的人間溫暖及人情味。確實,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。
其中兩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。第一個是「謝謝對你不友善的人」。故事以一句:有沒有想過,一生人對你最受用的朋友,可能是對你最苛刻、最不友善的人。沈教授以自己在大學時的經歷為例子,他因為大家導師另類的指導方式,從而令你學會與人分享知識和經驗。另一個故事是「感恩節的送貨員」。在美國,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都被定為「感恩節」,而在當天,社會上也有機構為低下階層的家庭提供火雞和烹調佐料。在送上這份禮物時,總會遇上一些非常有骨氣的人,不願意無緣無故地接受,於是極力推辭。那位好心人便會假裝自己是個送貨員,向他們說出自己只是個跑腿的,令他們難以拒絕。而在這種生長環境中生活的 安東尼•羅賓 ,便被這位好心人的善意舉動給打動了,安東尼的一生也因而被改變了。這個男生長大後也繼承了那位好心人的善心,每年都會送這份禮物給那些窮困人士。他,懷著感恩的心,積極地活下去,並盡自己所能,在感恩節幫助那些窮困家庭。他的這些小舉動,足以令那些人感到被關愛,被重視,無疑給了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。但是,這也讓我明白到,幫助人的方法也要運用恰當。即使他們很窮困,但是他們有骨氣,不會無緣無故接受別人的幫助。因此,故事中的送貨員的做法便做得不錯,既能將愛傳遞下去,也能不令他們難堪。安東尼便憑著感恩的心,將恩德傳承下去。
期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此書學習感恩及知足這「半杯水」的真諦。
歷史課外讀物是否一定枯燥乏味﹖只要大家看過《世界通史輕鬆讀3》後,便不會有此誤解。
此書有多個精彩歷史小故事,涵蓋了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。編者以簡潔的文字,讓讀者了解複雜艱澀的中外歷史事件,例如:林肯廢除農奴制、兩次大戰的主要戰役、簡介大殺傷力武器等。
此外,本書的知識性強。雖然此乃歷史書,卻也包含不少時事慨念及科學知識,例如:地球村、抗生素、炭疽菌及紅海命名的由來等。書中透過大量的注釋,令讀者在學習歷史的同時,亦能掌握不同層面的知識。
此書另一值得推介之處,是其取材新鮮,不會只介紹名人事蹟,還會介紹一些與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趣聞或冷知識,例如:五一勞動節的由來、電視機的發明;又例如:世界近代史上因食物供求而引發的衝突,如日本的米騷動、印度國父甘地為食鹽而抗爭等。
期望同學們能透過此書來增潤自己的歷史知識。
歷史只是死背書﹖當然不是!
學習歷史是訓練批判思考,而學習過程亦有一些策略方法。 要提升學習歷史的思考能力,本書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方法。
全書共有五章,分成兩大部分:第一部,在解釋建立歷史考格局的三個主要基礎,氣候、環境和時間。而第二部則進入歷史思考的方法,說明如何進行脈絡性思考。
以第一章「氣候創造歷史」為例,作者提起「氣候」在歷史教科書中一直是缺席的。但是,如果要放入「氣候」議題,歷史課程應該怎麼處理?氣候如何變遷,是氣候學、地質學的專業,歷史課程可以關注的應該是:在那些「氣候變遷」的狀況下,人類的社會活動會遭遇到哪些影響?因此做出什麼相對應的「決策」?而這樣的行動又導致何種歷史的演變? 他具體引用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一些重要史事作為說明的理據。
又例如第四章之「脈絡化的理解」,作者提醒我們切勿以瑣碎片段的學習歷史,他以工業革命為例,將其發展歷程有組織性的串聯,理解歷史事件的變遷及進程。他明確地指出同學在學習工業革命時,不應只看到某一個生產環節的改變,而是要同步理解這個改變如何牽動整個系統的發展,一個環節完成後,便會開啓一個新的需求或發明的循環,周而復始。這種環環相扣、相輔相承的思考,可以令學生更易理解分析歷史事件。
至於第五章「原來歷史這樣學」,作者則進一步引導我們解析學習歷史時應有的思考模式。他建議學生在課堂中認真參與討論。而在課後,生應該嘗試做筆記,這可以令所學的知識脈絡化,並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。